公司动态分类
yabo官网年会报道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 城市风景园林分会场

  www.yabo.com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9年会于10月19-21日在上海举办。来自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共计 20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大会共设 6 个分会场和 11 个分论坛,其中分会场二的议题为“城市风景园林”,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牵头,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协助组织。

  19日下午的会议由王忠杰理事长、朱祥明副理事长和殷柏慧副秘书长先后主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经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风景园林》主编、《中国园林》副主编

  报告首先明确了荒野的概念和国际视角对荒野的认知,分析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历史城市和园林、现代城市及绿地自然的类型。报告阐述了城市中荒野的价值和类型,通过案例分析了对不同区位和尺度的荒野,总结了荒野地的保护、保留和再野化的方法,并对国际上园林中的类荒野,城市街区、城市住区和城市公园中的野境等方面的景观实践进行了分析。报告重点交流了城市荒野的认识、欣赏、保护、再野化,分析了如何营建城市中的荒野景观,展望了城市中荒野的未来。

  城市,是沿着水系而建立发展的。城市的发展都是由岁月书写而成的。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最复杂的生态地段之一。

  “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贝聿铭)

  城市增量发展阶段:风景园林相对独立,在参与实施的时序上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有一定差异,有时仅仅只是配套的角色而已。

  城市存量发展阶段:风景园林必须与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等相关专业协同并进,有时就必须承担牵头协调各个相关专业的角色。

  报告通过“福建泉州五里桥文化公园 ”案例,介绍了风景园林师如何牵头协调政府职能部门、规划师、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文物专家等多学科、多专业的规划研究团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恢复、水体的治理、以及文化生态公园的建设,在规划设计、相关专题研究上取得的探索实践成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副系主任,任《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等杂志编委

  香山是1949年中国进驻北京的第一站,毛主席称之为“进京赶考”,报告以设计者亲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献礼项目香山革命纪念馆的设计实践过程为主题,讲述了一个设计师专业设计的“赶考之路”。

  报告讲述了海口以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为愿景,提出健全蓝绿相融格局的“花园城市”、提升悠闲慢城功能的 “花园城市”和展现海韵花城特色的“花园城市”三大目标。

  本规划首先,着眼于我国城市化的美丽、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强调良好生态空间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突出绿地格局与城市结构的耦合协调,绿色发展对城市转型的重要引领。通过主城区生态绿线划定指引,严守生态底线、保育良好生态。

  第二,结合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实现“美丽中国”长远目标。更重视城市的人居环境水平,通过构建合理的蓝绿空间,塑造优美的生态景观环境,有效维持城市生态平衡。通过中心城区绿地增量提质,实现城绿协调发展、蓝绿空间管控。

  第三,强调绿地游憩作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公平。更突出绿地游憩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更强调身边绿色空间的回归,落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绿地生态效益评估,满足美好生活、营造优美形象。

  最终实现一个城市的宜居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既让城市融入到绿色风景,也让群众感知到美好生活。

  报告简述一座历史记载源自1725年的四合院被改造成为漂浮屋顶的幼儿园,使其景观再生。2017年开始召集教育、建筑、景观、室内等各专业开始立项。易兰景观设计从建筑概念阶段就介入参与,充分理解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师马岩松事务所MAD合作共同打造一种室内外融合的开放性景观,在新旧建筑的碰撞中赋予更多探索空间,给予幼儿园更宽广的活动场所。通过周会的形式紧密沟通,历时两年直到2019年一期建设完成,幼儿园开园迎来了新的使用者。在保护古建与空间局促的双重限制条件下,屋顶成为无限的自由空间,是儿童活动的乐园。建筑布局呼应传统四合院的空间架构,尊重文物原有的建筑轴线,保护与利用的同时,与周边现代建筑进行结合展开整体设计。新建部分围绕三棵大树形成新的院落,与四合院的院落空间呼应,让孩子们体会其历史空间的对话。景观设计上尽可能保留现状古树,去人工、重自然,运用不同质感的材料,激发孩子们的五感,使其在玩中学,体会最纯粹的历史与自然。

  居住区风景是城市风景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对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报告简述居住区景观现状,分析目前设计、施工上优缺点。提出现代居住区景观之简与华:简不是简单,是极致思考后的精炼体现,是分析各种功能、梳理人类活动与景观关系之后得出的秩序;华是美丽,是节约可持续的美景升华,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阶段协调美学与经济成本的关系,因地制宜、由里及表。最后,展望现代大数据、高科技背景下,5G、AI将给人们生活带来变革。居住区设计中的园林和人和科技三者将迎来新的机遇。国人的居住区将发生一次革命性的进化,颠覆些传统的理念和规则,各种共享或定制的新场景、新风景诞生。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发展的起点,与城市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承担着调节生态雨洪、市民亲水体验等多维度复合的功能诉求,但中国大多数滨水空间组织方式存在矛盾与缺陷,使“城”与“水”的互动呈现单一甚至疏离的状态。基于此,意格设计团队在桐庐滨江公园设计中,提出“还江于城”的构想,以地域性、生态性、人本性、经济性为原则,并融合“潇洒桐庐”的诗意文化,将水利工程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大坝曲率化处理、竖向整合等设计策略,整合城市滨水空间要素,实现全域无障碍可达、堤外堤上堤内三种标高联动,打造丰富的参与体验性空间及城市生态雨洪系统,营造新浙派特色山水的典范。将传统单一的水利工程变成多重功能混合、并具备更强抗洪能力的新型水利堤坝。还江于城,实现“城”、“水”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探索始于1940年代末期,建国后绿地系统规划受到不同时期国家宏观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同时上海城市发展定位的转变带来绿地规划愿景及绿地空间布局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对一手历史档案及规划原始文本及图纸的分析,说明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起源与演变。结合对最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发展思路的解读,展望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需求与发展趋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金云峰教授工作室注册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云峰教授工作室注册一级建筑师

  2019年4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并于2019年12月1日实施。这是首次颁布的关于“绿地规划”方面的国标。报告在编写本标准10年的工作经历及发表50多篇论文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需要建立包括绿地在内的各功能空间在用地边界上做到一致,在空间资源紧缺下,以“系统”引导规划具体内容的编制,按“生态、游憩、景观、防护”4大功能的主导功能建立子系统,分别与城市服务功能对应配合,解答了“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等重要内容。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风景园林专业院总工程师兼风景园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从梳理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新一代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行业勘察设计人员的代表性项目以及国家层面课题研究出发,回顾行业发展脉络,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前沿热点方向,提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策略;并指出风景园林行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特色化、精细化、专业领域深度融合的方向。

  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巴生河是一条流经吉隆坡及下游多个城市的河流,一直以来养育了千百万两岸的人民,水运的兴旺也成就了吉隆坡作为一个大都市的成长和辉煌。近几十年水运的衰落也造成了巴生河逐渐的被忽视和遗忘,变成了开发和城市的背面,成了一条排污河。2011年开始政府出台了一项庞大的计划,从重建防洪工程、河水清污、恢复生态和栖息地、复兴产业、土地开发、河岸整治和景观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城市的更新,这项被命名为”生命之河”的计划耗资超过10亿美元,预计于2020年完成。

  AECOM作为项目顾问团队的领导者,承担了总体规划、生态规划、土木工程、景观设计等多项工作,为城市提供了完整的河道整治、社区更新计划,并全面贯彻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在城市公共景观领域,奥雅设计一直坚持“兼容并包,多元融合”的理念,开启全程化和一体化的现代景观实践,兼顾“生态设计”、“人文关怀”、“多元融合”、“地方风格”及“美学创新”这五个要素。

  报告结合成都仁恒溪云书院和深圳湾厦东角头街心公园两个案例,解读了人本自然和现代多元理念下的设计探索,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现代景观”的观点。最后,李宝章先生倡导,要回归景观的社会和生态属性,要与国际接轨。要做兼具功能性、社会性、生态性,同时兼顾个性与多元的,负责任的现代新景观。

  报告讲述深圳这两年,重大景观项目基本上都会举办国际设计竞赛,国际国内大咖云集,竞争非常激烈。蕾奥参与了其中若干项目,已经结束的竞赛有深南大道,盐田区深盐路,海滨栈道。罗湖布吉河,龙华区北站绿谷,前海公共空间等项目。正在进行的还有坪山区燕子湖城市设计,南山区大南山公园,龙华区跨铁路生态廊桥等。在竞赛的过程中,每个项目都不一样,都要判断、取舍。需要在城市发展,本土文化,景观设计,地域特色和经济性等方面取得平衡,各有突破,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报告会从参与者的角度对这些经验教训做一个基本的总结,并对未来深圳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向做一定的探索。

  近年来,万亩造林、城市森林、湿地已成园林建设的主要类型与指标。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发挥风景园林的专业特点与担当?如何在生态风貌中融入文脉与精神?报告以北京副中心千年城市守望林为例进行探讨。

  案例位于行政办公区楼群南部“门脸”位置,占地36公顷。设计从6方面传承历史文脉,表达时代精神:一是延承传统社林、坛林的布局手法。二是营造“九峰环抱,一水潆洄”的山水骨架。三是采用“4线面”的种植创造丰富林相与空间,四是移植30余株拆迁村大树,留住乡愁。五是结合政务活动,设计5股喷泉,寓意土地来历,营造气氛。六是以“千年城市座标星”“文昌轩”传递设计思想与愿景。

  新时期,风景园林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越发复杂,承担的责任越发多元。本次报告通过对风景建筑、生态设计、城市街景以及bim设计等多领域中多专业跨界设计工作的实践,提炼出以风景园林为核心的多专业跨界设计方法,为复杂的设计工作提供具有推广性的经验。

  报告题目:《基于生态修复的蓝绿空间赋能实践——以青岛崂山区连山通海休闲网建设为例》

  报告以青岛崂山区连山通海休闲网建设为例,位于青岛美丽的海滨城市,是离海最近的一线空间。这个原本被割裂的资源,通过整合城市的零碎空间、重新利用废弃空间、有机的贯穿、文化的融合等手法,将滨海周边的城市大型开敞空间紧密的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扩大了公共空间的辐射半径,使得城区市民都可以快速的到达滨海一线;在岸线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打造了一条接山连海穿城的、流动的绿色链条,构成了一个高品质的生活性的城市客厅、流动性的公共交往客厅。通过构建完整连续的步道、健全的运动设施、服务设施构建一个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滨海复合的共享绿廊。通过退还自然空间、岸线复绿、解救礁石沙滩等生态修复手法,为城市构建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共享绿廊。最终,我们期望达成一个在城市中流动的、复合的、生态的城市共享绿廊。

  一沙一世界,一尘一佛国。敦煌博大精深的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技术,无不体现着各大古老文明在民族化过程中的精华,展示着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世界。

  千年敦煌项目紧靠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关注历史与未来的链接和转换,在现状空无的戈壁黄沙之上,将幻化、凝练出一个文化新世界,实现文化跨越时空地域的传承和演绎。

  幻化,是外在形态的幻化,是内在手法和语言的转化。凝练,是过程中时间和意念的凝聚,是项目最终主题风貌和神态气韵的凸显。规划设计以沙漠地区戈壁、河谷、绿洲景观为典型风貌,形成雄浑壮阔的戈壁风光、清凉沁爽的绿洲营地、沧桑古远的沙洲古城、深邃神秘的河谷洞窟和空灵虚无的华严世界。将成为大漠中的文化绿洲,丝路上的心灵驿站,营造一场有关时空交错的梦境。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分院总建筑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与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常务委员

  人与自然的握手言和,是一场相生的改变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的方式谋求共生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包含两个自然,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今天我们的设计理想与态度,是实现人与自然相生的改变。

  注: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统称为自然客体.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包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和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化自然物.前者称之为第一自然,后者称之为第二自然.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

  报告专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端木岐秘书长对城市风景园林分会场的交流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向报告嘉宾、与会人员和服务团队致谢!

  分会场交流内容既有城市与荒野、人与自然的理论思辨,也有新中国70周年献礼、千年守望林等重点工程实践,涵盖蓝绿空间、绿地系统、城市更新、公共空间、住区景观等内容,多方位探索了新时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会场交流内容紧扣风景园林与美丽中国的大会主题,交流展现了当前城市风景园林的热点和前沿,报告内容质量较高,会场持续保持热烈的交流研讨氛围,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 2012-2025 www.yabo.com(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3026152号-5